首页

免费网站美脚

时间:2025-05-25 05:55:56 作者:(乡村行·看振兴)山西襄垣:一粒“米”的新“稻”路 浏览量:39442

  中新网长治5月24日电 (郝超 崔晶 邓蓉)农时不待人,插秧正当时。这几天,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幸福田园农业种植基地的水稻田中,村民正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,打造“稻田画”作品,力争将水稻种植与艺术创意、旅游观光深度融合,让“一粒米”变成“一幅画”,“一片田”升级“风景线”。

这几天,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幸福田园农业种植基地的水稻田中,一派繁忙景象。栗玉杰 摄

  伴随着“咔嗒咔嗒”的机械声,一株株秧苗扎根水田,为大地披上“绿装”。虎口村的村民们穿着雨靴、弓着腰,跟在插秧机后仔细补苗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田园画卷。

  “机械插秧效率比人工高很多,一天能完成10亩地。”村民李玉龙一边麻利地补苗,一边介绍,“今年基地引入稻花香2号新品种,每穴插3株至5株苗,预计5月底完成插秧工作”。

  据了解,“稻田画”的制作是采用北斗卫星技术定位插竿、牵线、画轮廓,在相应的位置上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。随着水稻的不断生长,色调也在不断变化,待进入成熟期后,巨幅“稻田画”将更加清晰壮观,栩栩如生、美轮美奂的风景尽收眼底。

村民们穿着雨靴、弓着腰,跟在插秧机后仔细补苗,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田园画卷。 栗玉杰 摄

  北京瀚墨稻艺公司设计指导管理人员赵稼祥介绍:“预计一个月后,稻田里就能呈现出‘哪吒’造型的巨大画作,观赏期长达5个月,有望成为襄垣县‘魅力乡村游’线路上的又一网红打卡点。”

  虒亭镇幸福田园农业种植基地紧邻碧波荡漾的宝峰湖,208国道、太焦铁路纵横而过,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自然禀赋在此交织。目前,基地共种植彩色水稻200亩,并采用“幸福农法6.0”种植方法(零农药、零化肥、零转基因、零激素、零除草剂、零重金属),打造超有机安全健康“富硒”水稻种植基地,既保障了秋粮丰收的“里子”,又发展了农旅融合的“面子”。

  “后期,还会推行稻蟹、稻鱼、稻鸭共生模式,开发特色农产品、手工艺品以及插秧、收割等农事体验活动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还能品尝到新鲜的有机大米、稻田鸭等特色农产品,丰富游客旅游体验,沉浸式感受田园乐趣。”襄垣禾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连国珍介绍。

虒亭镇幸福田园农业种植基地紧邻碧波荡漾的宝峰湖,208国道、太焦铁路纵横而过,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自然禀赋在此交织。栗玉杰 摄

  近年来,襄垣县抢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,深耕特色产业“沃土”,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范式,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底蕴、整合山水田园风光,将传统农业生产、特色农产品加工与生态旅游、文化体验深度融合,绘就出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时代画卷。

  传统的水稻种植,往往止步于稻谷的收获与销售。而在幸福田园种植基地,一粒稻米正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。这背后,是当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坚定步伐。宝峰湖畔的“稻田画”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展现出更加美丽、富饶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中国·唐——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(7至10世纪)”开幕 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题写序言

2022年10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安阳的红旗渠考察。在青年洞前,总书记强调:“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。”

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、促创新(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)

11月9日电 综合报道,当地时间8日,以色列特拉维夫马卡比足球俱乐部的球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袭击,导致数十人受伤。事发后,以色列方面组织商用飞机接回部分滞留在当地的以色列公民。

中国G331国道沿线省份协同发展边境旅游

百色水利枢纽是国家“十五”重点建设项目、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和治理开发郁江的关键项目,工程地处郁江干流上游右江中段,位于百色市上游22公里处,为Ⅰ等大(1)型工程,2001年10月正式开工,2006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,2016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。迄今,工程持续保持安全、平稳、高效运行,实现防洪效益70多亿元,发电总量超235亿千瓦时,防洪、发电、灌溉、航运、供水、生态等综合效益显著。

上海搭建创新转化“新桥梁” 职教学子展开创意大比拼

据气象专家介绍,南方持续性高温和华北、东北的频繁降雨都和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。副高控制下的区域闷热少雨,副高核心区域内气温可达40℃以上;而位于副高外围的西北、华北以及东北等地则易触发阵性降雨。预计8月上旬,这种天气格局都将维持不变,提醒上述地区公众需做好相应防护措施,尤其是江浙沪地区高温持续时间长,夜间温度也不低,局地气温或破最高气温纪录,建议公众减少户外活动,注意防暑降温,避免热射病。

湖北钟祥警方捣毁盘踞境外特大电诈集团

今年45岁的牧民才仁话不太多,放起牛羊来却是一把好手。家里的400多只羊、100多头牦牛和50多匹马,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。这次转场,才仁依然沿用了过去传统的转场方式骑着马赶着牲畜从“冬窝子”出发,一路向西,行进一百公里才能到达春牧场。这一路他们要翻山越岭,爬坡穿沟。才仁一家通过五天的长途跋涉,目前已经顺利抵达春季草场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